■漫畫 李宏宇
  □然玉
  南京有120多萬老人,98%是居家養老,約需居家養老護理員4.3萬人,而目前該市持證上崗的專(兼)職養老護理員只有3000人!12日,記者獲悉,南京將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方式,其中,“家屬照料型”模式讓人感覺很新鮮,子女、兒媳在家照顧卧床不起的父母公婆,政府也可以給其發月工資。據悉,此類子女每月可領取政府發給的300元(照顧半失能老人)或者400元(照顧失能老人)的“補助工資”。(10月13日《現代快報》)
  “在家照顧父母,政府給你發工資”,該消息甫一爆出便激起熱議。但事情顯然沒那麼簡單,按照規定,只有五類“極端困難”的老人才可以享受此類服務。這實則說明,所謂“政府聘用子女照顧困難老人”模式,仍不過是一種底線兜底的救濟性福利,它的真正看點不在於公共財政為親緣義務買單,而在於社會保障制度正在嘗試更多與“家庭結構”相結合。
  在南京一攬子養老創新方案中,“家庭照料服務”無疑極具新意。此一模式的核心邏輯有二:一是通過培訓、篩選、登記等過程,讓子女更充分掌握現代護理意識和技能,從而推動家庭贍養行為的專業化、規範化;再者就是,改變救濟性貨幣補償傳統的發放模式,確立明確的、清晰的附加條件和適用標準,來提高此類資金的針對性、使用效率。
  “政府‘聘用’子女照顧困難老人”,因其覆蓋面極為有限,所以新增的財政支出想必可以接受,與之相較,此事的積極價值顯然更值得剖析。若該規定能真正執行,那麼可以預見的是,傳統的、零散的、封閉的、各行其是的家庭贍養行為,將被更多納入公共職能部門的有效引導之中。就這樣,以貨幣激勵為杠桿,中國家庭的“養老照料”活動,或許有望完成一場方法論層面的更新。
  應對養老困境,南京的新思路不乏突破之處。但必須釐清的是,它本質上所呈現的,依然是被動、無奈的“向後退”姿態。此類政策寄希望於喚醒並強化“家庭結構”的養老義務,旨在“將老人留在家裡,將子女留在老人身邊”——而這顯然是基於,公辦養老事業捉襟見肘、市場化養老產業發育滯後的尷尬現狀。現實是,我們尚且無法建構起現代的養老方式,故而只能加劇依賴“親緣共同體”的共濟互助功能。
  子女住家護理老人,一定難以滿足所有人。化解養老難題的長遠出路,仍在於擴大公共養老的投入和規模,同時促成以保險業、護理業、家政業為標誌的商業化養老路徑的深度發展。“在家照顧父母,政府給你發工資”,這樣的舉措固然能一定程度上緩解棄養老人的道德風險,拉升家庭護理的品質內容,但其終究難以回答這樣一個追問——在沉重贍養任務的持續衝擊之下,杯水車薪的補助工資,能輓留住多少子女的孝心和耐心?
  (原標題:聘用子女照料父母一種“向後看”的養老創新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jrnzeqwoyg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