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手機軟件不是“神醫” 生病還得去醫院】最近,不少年輕人熱捧手機軟件“醫生”,生病不出門,全靠手機“看病”。手機軟件真能成“治病神器”嗎?
  □東方今報見習記者 劉羽/文首席記者 張曉冬/圖
  生病去醫院掛號、排隊、等專家,花錢多不說,還花時間。如今,智能手機堪稱全方位“智能”,不僅能美顏拍照、學英語、測PM2.5,還可以“看病問診”。可是,軟件“醫生”真的能“對症下藥”嗎?醫療專家認為,病情因人而異,就診因病制宜。
  【訴苦】
  輕信手機“醫生”
  病沒治好暴瘦10斤
  3月14日,在鄭州工作的王女士接連胃疼、嘔吐,為了不耽誤工作,她按照手機下載的“家庭醫生”的診斷處方,喝了幾天中藥,還根據“小貼士”,吃了不少“健胃”的烤大蒜。其間,王女士病情非但沒有好轉,反而更加嚴重。
  “上吐下瀉,吃點東西就得跑廁所。一周暴瘦10多斤,再也不敢相信智能軟件了。”王女士告訴東方今報記者,手機“醫生”的藥方很全面,中藥、西藥,還設有養生提醒。“看起來很專業,但確實沒治好我的病。”王女士說,直到3月19日到醫院就診後,病才漸漸痊愈。
  談起為何信賴手機“醫生”時,王女士說,當時她一位朋過敏嚴重,按照手機“醫生”列出的藥方,吃藥不到三天就痊愈了。隨後,王女士也下載了“家庭醫生”軟件,平時按照上面的保健貼士,早喝蜂蜜,晚喝牛奶。
  “現在身邊很多朋友都用手機家庭‘醫生’。平時上班累,去醫院看病又貴,小病小災的全依賴手機上的藥方。”不過,經過這次教訓,王女士已經把手機上的“醫生”軟件卸載了。
  【調查】測視力、看痤瘡 各類醫療軟件應有盡有
  昨日,東方今報記者在手機“應用商店”搜索欄中,輸入醫生、問診、看病、測試等詞語後,立即搜索到不少相關應用軟件。應用類軟件如家庭醫生、掌上藥店、皮膚醫生、私人醫生等,測試類軟件可以對視力、色盲、心率等做檢測。
  這些醫療類軟件,有專門針對某一專科的,也有針對兒童或是女性的,還有的軟件直接以“治百病”命名。推薦下載的應用類的醫療軟件,包含各個科室信息、疾病種類,用戶可以對應自身病癥,查詢相應藥方、飲食禁忌等,上面還會提示一些生活常識、保健技巧,有些處方後還標註有“某某醫生方”。
  這類軟件除了能對感冒、發燒、腹瀉等常見病給出處方,還針對白血病、傳染病、癌症等疑難雜症列有中藥處方,有的病甚至列出十多個處方。
  不少測試類軟件在功能應用中並沒明確指出,能夠準確測出結果。有些軟件介紹中,含糊地標註著“系統將提示您可能患有的疾病信息”。一些視力測試類的軟件,甚至打出了“大作戰”游戲方案,號稱能在闖關游戲中,檢測視力情況。
  【體驗】記者體驗“家庭醫生” 酷似游戲僅供參考
  記者根據手機應用商店排行榜,下載了最受歡迎的一“家庭醫生”軟件,它集合了7000多個中醫處方,囊括12個科室、40多種疾病種類。
  在“搜索”板塊中,記者輸入“感冒”二字後,系統自動推薦142種感冒藥方,其中包括小兒感冒中藥方劑、病毒感冒、傷風感冒等多個處方,甚至還羅列出公務員感冒良方,孕婦感冒秘方,都市人、中學生、教師感冒偏方,一月到十二月的感冒治療方法等。
  隨後,記者又接連下載了幾個醫生軟件後,發現軟件中所羅列的秘方或者偏方,均可在網站中查找到。
  除了“家庭醫生”,手機測視力軟件也頗受年輕人的追捧。記者任意下載了一款測視力軟件,體驗過程就像玩游戲。
  記者一隻手拿著手機,手臂伸直,另一隻手遮擋眼睛,點擊屏幕,根據顯示字母,在下頁選擇看到的字母。測試結束時,系統顯示,左眼視力0.9,右眼視力1.2。幾秒鐘後,在無任何操作的情況下,視力數值變成了左眼1.0,右眼1.2。隨後,左眼視力竟又增加到了1.1。
  提醒
  手機軟件看病不可輕信
  使用手機軟件看病吃藥,到底靠不靠譜?記者就此事咨詢了兩位專家。
  醫學博士、省中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周艷陽認為,手機應用類醫療軟件就像教材一樣,只起到了歸納和分類的作用,市民可以根據需要,參考保健知識,瞭解疾病預防方法。對於軟件所提供的處方,可以參考,但不能偏信。“如果手機軟件醫生靠譜的話,只要下載了軟件,那麼每個人都能當醫生了!”周艷陽說。
  “再好的軟件,也代替不了面對面的診斷。”醫學博士、省腫瘤醫院副主任醫師陳小兵說,網絡甚至手機軟件只是起到補充信息的作用,病人可以依靠它們去瞭解相關知識,但不能代替去醫院看病。
  兩位專家均表示,每個病人都存在個體差異,同樣的病,對不同的人,可能就需要不同的藥方。用藥的方案和劑量,是不可能依靠軟件或者網絡來診斷的。
  “偏信軟件醫生,有可能會耽誤病情的最佳治療時期。”周艷陽建議大家,生病還是要到醫院就診,不能為了省事,輕信軟件偏方。
  監管
  “軟件醫生”處監管空白
  看病屬於“隔空猜物”
  東方今報記者查詢發現,儘管國家有《醫療機構管理條例》和《醫師、中醫師個體開業暫行管理辦法》等法規規範醫療行為,但目前對於網上診斷的主體資格及其診斷途徑卻難以明確界定。對這種邊緣的診斷方式,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進行規範。
  診斷需要通過醫生的“望、聞、問、切”及醫院的專業儀器進行,手機軟件看病基本屬於“隔空猜物”。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鄭國鋒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手機軟件不是“神醫”易延誤病情 還得到醫院面對面診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jrnzeqwoyg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